中医文化
雨水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。斗指壬;太阳到达黄经330°;每年公历2月18-20日交节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正月中,天一生水。春始属木,然生木者必水也,故立春后继之雨水。且东风既解冻,则散而为雨矣。”意思是说,雨水节气前后,万物开始萌动,春天就要到了。
节气特点
冰雪消融,春风吹拂,空气湿润,雨水增多,此时节,天气变化频繁,时而潮湿阴冷,时而温暖干燥。气温起伏不定,乍暖还寒。
春季为阳气生发、肝气旺盛的时节,中医理论肝木克脾土,肝气过旺容易损伤脾胃。同时,雨水节气,降雨量增加,特别是“回南”之时,天气潮湿,水湿、寒湿之邪也容易导致脾胃的损伤。因此,雨水节气的调养要点在于“健运脾胃以防湿滞,调达肝木以助升发”。
同时,随着春回大地,春风送暖,不少致病微生物也更容易快速繁殖,随风播散。因此,呼吸道、胃肠道的传染病也往往更容易流行、传播。
大气圆运动
雨水者,阳热秋降,地面气冷,露则成霜。阳热春升,地面气温,雨则成水也。
(秋分后,地面上的热降入地面下者多,地面遂寒冷起来——寒露、霜降。同理,冬寒之后,春气转温,冬时封藏于地下水中的阳热,升出地面,火从水出,其气温和也,遂成雨水。)
雨水节气时,阳热春升,在人体则表现为阳根浮动,又因小儿为“纯阳之体”,故春天小儿多病,且为虚病。
雨水三候
一候獭祭鱼;二候鸿雁来;三候草木萌动。
雨水节气后五日,鱼肥而出,水獭捕鱼后将鱼排列在岸边展示,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;再五日,南方气候日暖,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(候鸟随天地阴阳之气变化而随之往来);再过五天,在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春雨中,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。从此,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养生调摄
起居:防春寒。此时,自然界中阳气渐长,阳主动,应顺应大气变化,晚睡早起,以利于肝气升发。
春季风虽暖,却有春寒。初春阳气渐生,气候日趋暖和,人们逐渐去棉穿单。但此时北方阴寒未尽,气温变化大,虽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,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相对疏松,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,因而易感邪而致病。从中医的角度说,春季肝木旺,肝属木,木在春而发,又因肝主筋,主动,最易被风所伤。
民间有“吃了端午粽,才把棉衣送”的谚语,故春和日暖之时,应防春寒酿患;寒温交织之时,宜善激发生机。春为一阳初动之期,阳气尚弱,天气渐暖,衣服宜渐减,不可顿减,使人受寒。房事宜节制。
运动:宜舒展。春乃阳气上升,生发孕育万物之节气,养生之道,在于顺和春之阳气,活动肌肤,舒展筋骨,重在身心舒展。同时,在潮湿、多雨的天气,应注意避开潮湿地带,防止跌倒。适当多增加步行活动,舒展四肢以活筋脉,忌萎靡不振的久坐、枯坐,可选用较温和的,如散步、八段锦、太极拳、舒缓的健身操等运动方式。
饮食:健运脾胃以防湿滞,调达肝木以助升发。中医认为肝主生发,春季应肝,春季肝气旺盛,肝木易克脾土,故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,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。春当减食酸味,益食甘味而养脾土。
雨水节气中,地湿之气渐升,且早晨时有露、霜出现。随着降雨增多,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。同时湿邪留恋,难以去除,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。
春季养脾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畅肝脏,保持肝气调和顺畅,对于肝气不舒、烦躁易怒、郁闷不舒的人群,可选用玫瑰花、茉莉花等泡茶,芳香理气、疏肝解郁。
其次,要注意健脾利湿。省酸增甘,以养脾。内以养护脾气,外以清利湿邪,从而达到养脾的目的。春寒料峭,湿气一般夹“寒”而来,因此雨水前后必须注意保暖,切勿受凉。同时少食生冷之物,可多吃些诸如鲫鱼、胡萝卜、山药、芡实、蜂蜜、小米等食物,以顾护脾胃阳气,达到健脾的目的。
情志:活泼舒畅、忌忧郁。人的神志随四季节气改变,古人据此提出的四时调神养生之法——春季活泼,夏令畅达,秋天恬静,入冬藏而不泄。春季重点养肝,肝喜舒畅条达,恶抑郁,要力戒暴怒,更忌忧郁,做到心胸开阔,保持心境愉悦。